二、沿海城市化放慢是连白骨精也难以生存的结果。
许多人“读书当居民”的希望已经被打碎,沿海城市化即将放慢。2010年8月,话题为“高房租让蚁族逃离北上广”的《地产夜话》节目报道,目前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工作的白领,59%有离开的打算。有23%的受访者愿意往内陆转移,21%则选择东部沿海二线城市,选择北方二线城市的占到了9%。最终导致房价下跌。
三、沿海城市化放慢是西部发展的结果。
为什么大量的农村人要到大中城市打工,因为大中城市比县城的工作机会多,工资收入高,生活条件好,子女的机会多。但是,他们的梦想被高房价打破了。随着中央加大投入力度,中西部地区的投资环境改善,新厂增多,内迁企业增多,使得许多农民工获得就近择业生活的机会。工资差别只有三五百元。因为沿海地区的房租高,物价高,回家费用高,所以全年节余差不多。随着县城住房和生活条件的改善,县城与大中城市的差距越来越小,于是城镇化导致大中城市的城市化放慢,导致许多的非自住房将缺乏接棒人。
四、农民工回乡的故事
出来混的,迟早要还的。 5年后,50后60后的农民工的年龄在47岁到66岁,在城市里没有买房的大多数不会千里迢迢出远门了。年纪大后,身体差,就业难,生活困,看不起病,买不起房,租不起房,最终是侯鸟。农民工受到职业病危害的人数超过1亿。所以,在未来20年内,有的在积累了一定的经济实力、技能和经验后,自立门户或另寻出路。有的将从城市回乡,在农村,吃的自种,住的是楼中楼,种粮不收税,看病大部分报销,60岁以上有退休金。有的退到县城、或到郊区去,或亡故。目前的仍然在城市无房的农民工,100人里最终会落叶归根的可能不超过百分10,除非房价下跌百分50。
五、70后不愿出远门的故事
70后比较勤奋,因为他们的少年时期是改革开放初期,整个社会是艰苦奋斗的氛围,农村生活条件差,所以有穷则思变的思想,为了生计而老老实实务工。企业将失去这一代“好使”的劳动力,开发商将失去这部分自住需求,因为:
5年后,70后的农民工的年龄在37岁到46岁,多数不愿意千里迢迢出远门了,一是父母年老需要照顾;二是年纪大,在城市找不到好工作;三是,有的在县城已经买房,就近做小生意或找工作不比大中城市差,四是年纪超过35岁在银行按揭已经通不过,此处不留爷,不得不落叶归根。
六、80后90后钱少不干的故事
人有贪吃懒做的天性,相比较而言,有的80后变现的比较突出。80后已经成为劳动主力军。企业已经面临每年都要提高工资才能招到劳动力的困境,开发商将难以从中发掘自住需求,因为,5年后,80后90后的农民工的年龄在17岁到36岁。这是失去这一代。
一是许多人失去艰苦奋斗思想的教育,中老年带头腐败糜烂,整个社会都在及时行乐。
二是许多人失去孝道思想的教育,以前的青年人有赡养老人的任务,现在啃老的是多数。
三是许多人失去到一线工作的意愿。大专已经普及。1991年出生人口是2008万人。2009年高考人数是1020万人,包括民办学校、职业学校的录取人数大约是800万人。也就是说,有大约40%的青年就读大专以上。他们基本上都不愿意到生产一线劳动。
四是许多人失去当苦力的意愿。许多文化较低的青年也不愿意到血汗工厂劳动,中等以上生活水平的家庭,特别是家有二套房子在出租的家庭的子女,更不愿意去。
五是许多人失去出远门的动力,许多80后90后是独生子女,小时候是众星拱月的小皇帝,长大后去当苦力,这么大反差,太难为他们了,父母也舍不得,宁可补贴也要留他们就近找工作,反正花钱大手大脚的人出远门去打工也剩不了钱。
六是许多人失去在城市买房机会,高房价使得靠劳动永远也买不起住房,从而不能真正融入城市,不能在这里扎下根。
于是,今后企业将进入无工可用和用工高成本的状态,企业为了招工将不得不年年较大幅度地提高工资,恶性循环后不少企业将倒闭。倒闭潮的后果是自住需求减少,是非自住房缺乏接棒人,所以房价的下跌是必然的趋势。
2010年3月,中央就责令78家央企分阶段性的退出房地产行业,
房地产疯狂的结果是让中国的经济转型更加艰难.
影响中国房地产的因素多数源于政治,如果房地产确实威胁到政权的生存了,那么对于房地产的严酷调控必不可免,为了政权的生存,再大的代价也可以付出,无非像对待以前的下岗工人一样,再一次以“改革的代价”为由,牺牲一批人的利益,而那些炒房囤房者便是最有可能被“牺牲”掉的群体。
城市化过快伤害社会稳定
如果城市化的速度有条不紊,中国的失业问题就不会那么严重,因为许多农民可以在农村耕种土地,可以在小城镇生活。城市化过快,大部分农民离开了赖以生存的土地,他们无法融入城市生活,但又回归不到原来的农村,于是这部分人成了进退两难,难以生存的蜗居者,这也是中国盲目城市化所带来的一个社会问题。
经济理论里一直弥漫着一种错误的认识,认为西方的城市化率已经达到70%以上,所以中国的城市化也一定会达到这样的程度。这是盲目效仿,东施效颦,急于求进,类似于大炼钢铁年代的思维。
欧美国家的城市化程度很高,这是经过几百年的经济发展自然而然形成的,是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,人为因素较少,所以,他们的城市能够容纳这样的人口的生活需求,并且使他们在城市化过程中获得越来越多的生活水平的改善。
中国有13亿人口,其中农业人口占到8亿多,城市化应该因地制宜。中国的人均收入仍然位列100多名,仍然是发展中国家,城市户口难以大幅度放开,城市化应该循序渐进,中国的城市难以长久提供足够多的就业岗位,承载力有限,应该城市化与城镇化齐头并进。
城市化步伐过快不是好事情。中国几千年来的政府都重农轻商,必然有一定的道理,一是,民以食为天,手中有粮,心中不慌;二是,农村是劳动力储备库;三是便于行政管理,有利于社会稳定。今后,如果城市化仍然大步前进,这三方面都会出现问题,一是,粮食供应不足,近几年都在大量进口粮食;二是,仍然住在农村的青少年已经很少,所以用工荒越来越严重;三是,目前城市里有大量打工族,买不起住房,结婚难,蜗居的不少,一旦发生经济危机,企业倒闭潮就会随之而来,青年人即使失业也不愿意回到艰苦的农村,回去也不会种田,在衣食住行都困难的情况下,社会治安问题就会凸显出来,甚至会出现群体性事件。